当前位置: 首页 >> 查重资讯 >> 论文查重新闻 >> 专业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

专业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

发布时间:2018-11-11  点击率:0

专业期刊是指刊载并传播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新思想、新理论、新进展、新经验的期刊类型。专业期刊专注于刊载探讨本学科或专业问题的文章,注重质量和原创性,是学科和专业创新的评价者和传播者,是各学科、专业理论和实践信息密集、的传播媒介。专业期刊广泛分布于中图分类法的几乎所有类别,数量众多,几乎涵盖所有的学科门类,在相对应的行业门类中有广泛影响。以专业期刊为中心,聚集了所属行业、产业大量的作者和读者,构成了该行业、产业的“专业共同体”,在目前的专业职称评价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专业水平评价任务。CNKIcheck论文查重网提供中国知网查重官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中国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质量和公信力是专业期刊在媒体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专业期刊在长期的发展培养了自身品牌,取得了专业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在受到学术不端论文的侵蚀我国在专业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绩效考核中,都把在专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必要条件。从评价规律来讲,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用论文形式表达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清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是专业工作者超越重复性劳动、追求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需要拼凑学术不端论文的现象大量存在。
真实与责任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真谛,也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与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学术不端论文将对期刊质量和公信力造成直接损害。在学术转型和媒介转型的背景中,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风险增大,学术不端论文正成为专业期刊质量控制的大隐患。
学术转型中学术不端的新动向
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以及学术传播体系的转型,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学术转型是一个复杂命题,包括多重维度,这里指学术研究从研究者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到研究者部分参与和分工合作。在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中,学术不端具有了一些新的趋势。
伪学术增多。伪学术在这里指为了吸引眼球炒概念、炒冷饭且无新意的学术研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受众对媒介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受众的新需求,媒介竞争的焦点转向文化品位。学术成为部分媒体在媒体竞争中增强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的噱头,如有的大众期刊创办学术版等。这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同时,这也容易出现学术泛化现象,对学术质量和学术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专业期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的作者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选取某一时期专业领域的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和成果缺乏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伪学术一般来说质量不高,属于丰富但短暂的学术泡沫。过多刊登这样的文章,势必降低专业期刊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伪论文增多。伪论文含义丰富,这里专指论文作者姓名不可靠的论文。我国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中,量化指标占很大比重,有的研究者为了增加自身科研成果列表的长度,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约定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候交叉署名,增加彼此知名度和曝光率,这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伪论文的质量不一定低,甚至有的是高质量论文,但也是学术不端论文的一种。交叉署名和一文多用造成后续研究者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增加搜索成本,也给科研管理部门和期刊论文质量控制、作者管理增加了难度与不确定性。
被动学术不端增多。伪学术和伪论文,多是研究者出于某种需要,主动为之的。被动学术不端,则是研究者对二手资料的失察造成的。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不仅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鲜明,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细分。同时学术研究也在向跨学科化发展,学科和专业内外的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知识和资料的共享日益频繁。许多研究领域细分化发展明显,相应的学术研究投入产出的流量增大,速度加快。研究者必须与他人合作或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数据。学术研究的分工合作对专业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人们在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出于自身研究分工的局限无法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鉴定,只能假定他人研究成果是真实的,这就造成了自身研究成果质量的不可控性。如果研究者引用公开出版的材料是错误材料,把错误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就将造成错误材料二次传播和被动学术不端。这类学术不端论文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专业期刊失察,而在于某细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责任感不强,生产了错误的一手资料。被动学术不端论文的防范,有赖于整个学科共同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提高
优化稿源:加强主体性策划,促成高质量论文
学术不端论文登上期刊版面上的重要原因是编辑对论文生产过程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其质量才有保障。在报刊等传统媒介形式中,新闻类报刊的人力资源状况稳定,编辑记者是新闻作品生产者,采编和出版市场化程度低、纵向一体化程度高,采编和出版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内容产品质量可控性强。
学术期刊是在全社会优选作品和作者。学术期刊的这种生产方式利弊非常明显。其利为,编辑在全社会优选作者,甚至是优选作者一生中黄金时期的成名作。期刊编辑不做“运动员”,只做“裁判员”,对刊登什么、不刊登什么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大,经过优选比较后才确定发表内容。社会上新的作者不断涌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编辑的选择机制可以保证专业期刊长期保持较高的质量。其弊为,作者与期刊之间没有必然的权利义务关系,两者的合作多为关于某篇文章的合作。学术期刊寻找和培养新的作者,又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专业期刊的作者资源存在着较高的无组织性和不确定性。
专业期刊应优化稿源结构,减少对质量不可控自然来稿的依赖,以增强期刊质量的可控性,从源头上避免学术不端论文出现在期刊版面。这就需要专业期刊加强主体性策划,定制高质量论文。主体性策划是期刊编辑出版的三大特征之一,是期刊优于图书和报纸,更适合承担学术传播任务的主要原因。它能够保证专业期刊以问题意识为指引,在纷繁复杂的报道对象中选取特定专题进行深入讨论,是适合学术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专业期刊凭借主体性策划优势长期占据学术传播体系的枢纽地位,性和垄断性明显。加强主体性策划也是专业期刊在媒介融合中扬长避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媒介融合时代,我国绝大多数专业期刊都成为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内容供应商。在数据库中,专业期刊的编辑结构被肢解,主体性策划的媒介特征被消解,这对专业期刊是致命的打击。为此,专业期刊应该进一步加强主体性策划,坚持自身优势,强化媒介核心竞争力。
主体性策划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问题意识,促成高质量论文,实现产品转型。读者抱怨部分专业期刊内容拥挤、支离破碎、质量堪忧。原因在于部分专业期刊没有明确的编辑思想,编辑活动随机性太强,无法为读者提供整合知识。在学术泛化、知识借助数字媒介碎片化呈现和传播的背景中,专业期刊应加快功能转型,从知识仓库功能转型为知识导航功能。在国外,知识导航功能一般由学科综述性期刊承担。在美国社会科学传播体系中,学科综述类期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专业期刊应重视刊登学科、问题综述类文章,向学科或专业的人士定制这类实用性强的高质量论文,满足读者对整合知识的需求。对专业期刊来说,发表学科或问题综述性文章,本身就是占领学科制高点,掌握学术话语权的体现,对增强期刊性和公信力大有裨益。
规范管理: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建立发稿档案
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说到底是个质量管理问题。过程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优化稿源是专业期刊质量管理的治本之道,在编辑出版全过程应规范管理,以提高整体质量的可控性。
编辑应与作者及时沟通,了解来稿的写作和投稿情况。这是防范主动学术不端和一稿多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专业期刊有重视作者工作的传统,但针对投稿具体内容的沟通不多。编辑对老作者的写作水平和文风比较了解,但对新作者的写作水平未必了解,这种了解对判断文章真伪恰恰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拿不准的稿子,编辑通过向作者了解研究兴趣、写作细节、分工情况后,才能对稿件的真伪作出初步判断。在决定采用稿件前,还应与作者确认稿件没有投给其他刊物,以维护本刊的权。这都显示了与作者沟通的重要性。正面了解之后,还应使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加以验证。
编辑部应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发稿档案,防止一稿多投。学术论文一稿多投侵犯期刊的权,浪费期刊审稿的人力物力,也是作者剽窃自我研究成果的一种学术不端。专业期刊如能建立完备的发稿档案,随文章刊登收稿、修改时间,有利于认定一稿多发行为,对一稿多投行为形成震慑。
加强审稿:完善责任编辑和审稿机制
审稿是专业期刊质量控制机制的核心,也是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主体性策划定制的论文,还是自发来稿,都要经过审稿环节,对其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以决定是否采用、刊登。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基本方法就是加强和完善审稿环节。
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职业化编辑。目前,期刊社推行责任编辑制,实践中应通过职业化编辑建设来强化责任编辑制的建设。职业化编辑应是“记者型”编辑,对本专业领域的核心与边界了然于胸,并追踪本专业领域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现实问题。以往期刊界提倡学术期刊要培养学者型编辑,在实践中证明对提高期刊质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甚至是无效的。按照目前的考核机制,对学者的考核主要看其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按照这个标准评价专业期刊编辑是不合适的。学者型编辑对专业期刊工作人员来说,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在实践中难以落实。学者与编辑的工作性质不同,目标价值观也不同。专业期刊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主要不是内容原创者,而是职业化的内容策划、评价、优化和组织者。应强调编辑职业道德,弘扬编辑敬业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编辑向“记者型”编辑转型。
借鉴学术传播领域通行的同行审稿制度,加强和完善三审制。目前,学术评价应回归学术共同体评价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同行审稿制就是把审稿权交给学术共同体实施的制度,可以大限度地实现公平、避免失误,从而提升期刊的质量。但也存在同行互贬、责任不清、决策成本高的弊端,不利于编辑部意图的实现和整体质量控制。三审制是在期刊编辑部内部完成所有审稿程序:编辑初审、编辑部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在三审制下,作者、编者、审稿人意图明确,三者有一定的契合度,审稿决策容易达成一致,便于编辑部控制期刊质量。但也存在审稿人员较少,工作量大,可能造成对优秀论文或学术不端论文的误判。对两种审稿制,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达到防范学术不端,提高期刊质量的目的。
事后补救:建立有效的论文更正、撤销机制
稿源控制是从源头上防止学术不端论文进入稿源流程,规范管理则为防范学术不端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审稿是消灭学术不端论文的重要手段,经过这三大举措,学术不端论文出现在期刊版面上的概率将大大降低。除此之外,专业期刊还应积极接受管理部门和学术共同体监督。如仍有一些学术不端论文被发现,专业期刊应在认真认定后,果断予以更正或撤销,以图补救和警示。为此,必须建立评刊机制和完善论文更正和撤销机制。
建立读者评刊机制。组织读者定期对刊物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对论文作者治学态度的评价。专业期刊应该在编委会中成立学术委员会,对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进行仲裁,一旦确认,应予以撤销,消除消极影响。对那些被动学术不端的论文,应视错误情况,予以更正或撤销。
建立论文更正或撤销数据库,集中公开更正和撤销论文,避免谬种流传,以讹传讹。在传统出版时期,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体系的核心,一期刊物出版发行之后,就很难再在原文上作出更正或撤销。而在非原文上的更正与撤销往往由于缺乏规模效应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的论文即使已经更正或被撤销,不知情的作者仍能阅读甚至加以引用。建立数据库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建议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利用技术手段,把那些更正过的或被撤销的论文集中起来,建立论文更正数据库或论文撤销数据库。这样,读者就能避免阅读和使用错误的或被撤销的论文,也能形成声势,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警示。随着数字学术资料的增多,图书或其他媒介形式也可以建立类似的论文更正或论文撤销数据库。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860024)、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TJXC11-00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于春生
来源:传媒 2012年9期

.—— END ——.

相关文章

分类目录

最新发布

热读排行

热门标签

客服在线,微信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