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查重资讯 >> 论文查重新闻 >> 高校学术论文“查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术论文“查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5  点击率:0

摘要:学术论文查重工作是自2009年在各大高校相继开展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近年来学术论文“查重”在检测时间、检测结果的判定和检测效果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高校应该通过合理安排检测时间、科学制定判定标准综合运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CNKIchec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学术论文“查重”;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赵慧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
赵庆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
随着高校的学术不端的行为越来越多,诸如抄袭一稿多投等问题崭露头角。2009年,教育部指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有直接责任,必须严肃处理。自此高校相继开展了学术论文“查重”工作。所谓的高校学术论文“查重”是指高校通过相关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查找相似性。[1]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学术论文“查重”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学术论文“查重”系统及其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主要有以下四种: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系统以及ROST反剽窃系统。[2]
但是高校使用为广泛的则是CNKI推出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以下简称“TMLC2”)。[3]TMLC2是一项适用于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的检测系统,该系统容纳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互联网资源等,检测资源丰富,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性。将10万字符以内的论文上传到该系统中,与资源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对比,TMLC2便可检测出学术论文与文献在词句及段落方面的相似之处,并采用不同的颜色详细标注,系统计算出总相似比、去处本人已发表文章后的重复率、去处引用后的重复率等。
根据TMLC2所检测出的相似比的不同,各大高校对于毕业生论文的判定标准有所不同。大部分高校以总相似比为标准,要求学术论文总相似比在10%~30%范围之内。部分高校以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章和引用后的重复率为标准,但是要求相似性检测结果在10%以下。[4]
二、高校学术论文“查重”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得以运用以来,各大高校开启学术论文“查重”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术论文抄袭与剽窃现象明显减少,有学者调查得出,2011年至2014年复制比在0~10%区间的论文数量从2011-2012年度的73%上升到2013-2014年度的84%。[5]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论文“查重”工作,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时间问题:
对于检测的时间问题,主要是指高校对学术论文“查重”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67%的高校只檢测一次,在盲审前或者答辩前进行,而30%的高校则在盲审和授予学位前各检测一次。[4]从样本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对学位论文的检测仅仅在盲审前或者答辩前进行一次。但是在盲审到授予学位这段时间段内,文献数据库以及学位论文的内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段期间内,数据库内论文文献的增加和更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此外学生在答辩前或者盲审前检测结束后,答辩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发现文章中的很多问题,对文章的修改变动性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检测的效果。
2、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结果的判定问题:
首先,各大高校对学术论文判定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高校将相似比结果定位在30%,而另一些高校将其定位在10%或5%,标准不一,缺乏一个科学的判定标准。此外很多高校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判定采用统一的标准,硕士生论文一般要求3-5万字,而博士生论文则要求8-10万字,以同样的比例进行检测,其重复的字符可能相差1万字之多。[5]因此如何对相似比检测经过进行科学定位,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其次,人文社科类论文和科技论文在写作方法和文献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别,但却采用相同的判定标准,这种现象存在不合理之处。有学者指出,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尤其在人文社科类研究中体现地尤为明显。[6]科技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一手文献,多是通过实验研究及相关理论成果结合而形成的。但人文社科类论文对资料的调查和文献的运用具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综述性论文,需要大量二手文献作支撑的,只有大量引用他人的论点,才能够支撑其论文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然而如果采取与科技论文相同的检测和判定标准,那么综述性论文在论文查重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很多毕业生为了通过检测而不加引用文献,或者有学生为了降低重复率,对文章进行大肆修改删减,失去其理论依托性。这就脱离了文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所写作的论文缺乏理论依据,是不符合论文的写作要求的。
3、检测的效果问题:
TMLC2文献数据库虽然囊括了学术期刊、博学位论文等多个数据系统,但是文献数据仍然是有限的,没有容纳所有的数据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在写作论文时提供空隙,避开TMLC2的数据库,在其他数据库中寻找参考文献,以降低论文的重复率。文献数据库的不同,导致检测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存在一些学位论文,在TMLC2系统上总相似比低于30%,但是在其他系统例如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中却超过40%的现象。因此仅仅依靠TMLC2系统的检测结果来评判学生的学位论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其检测的效果。
三、高校学术论文“查重”的改进对策
1、合理安排检测时间,提升检测效率
为了规避从查重工作到授予学位之前这段时间文献系统的变化对于相似比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确保高校能够承担检测所带来的成本,本人认为高校应该安排两次查重工作。次查重时间放在盲审前或者答辩之前进行,其对象是全体毕业生的学位论文。第二次查重时间放在授予学位之前,本次查重工作主要是进行抽查,建立严格抽查制度,针对学校毕业生的人数比例进行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工作。此外高校应该明确查重工作的相关规定,提出查重过程出现问题后的相关连带责任,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待该工作的认真程度。
2、科学制定判定标准,优化检测过程
高校在进行论文查重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學术论文差异,针对不同论文应该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只有科学制定判定标准,优化学位论文的检测过程,才能真正保证高校学术的健康发展。
首先高校对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的相似比结果的判定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学位层次的论文其判定标准应该不同,硕士生论文规定15%以下为合格,可直接参加答辩,而30%以上为不合格,由学校协商处置,而在15%~30%之间的则有导师判定其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判定其是否能参加答辩。博士生论文规定10%以下为合格,可直接参加答辩,而25%以上为不合格,而在10%~25%之间也由导师判定。[5]其次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和科技论文的相似比结果判定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人文社科类论文,尤其是综述性论文的判定,高校应该以技术鉴别为辅,以人的鉴别为主。[1]高校应该将TMLC2系统的检测结果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标准,主要以指导教师的评审和判定,或者专家组对论文的审核意见为准,判定该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7]
3、综合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确保检测效果
现阶段我国学术不端检测行为的盛行,导致利益群体在学生群体中通过买卖学术检测系统而获取暴利现象。此外,不同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不同文献数据库进行垄断,从而影响检测的效果。针对这种市场经济弊端引起的暴利行为,政府可以发挥“看不见的手”,对其进行宏观干预,将不同的检测系统进行整合统一,综合成为一种囊括所有文献数据库的学术检测系统。以弥补不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不同导致检测效果不佳的现象,提高技术的全面和系统性,充分发挥科技在学术不端检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然,技术仅仅应该作为一种参考标准,仍然需要结合专家评阅及导师评定的方法,以保障检测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威.学位论文“查重热”的冷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63-66.
[2] 张浩,高国龙等.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14-521.
[3] 张军,赵清华.学位论文复制比检测:问题、对策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38-41.
[4] 谷秀洁,张大为等.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管理策略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26(1):122-126.
[5] 张福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中的应用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1):78-81.
[6] 刘蓉洁.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工作的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146-148.
[7] 黄杰.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及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11-12.
[8] 陈恺思.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学报,2013.
[9] 李济时.说“查重”,论学风[J].中国研究生,2015(9):18-19.
[10] 杨再贵,许鼎.论文查重应区别对待[J].决策探索,2015(5):75-76.
作者简介:
赵慧玲(1992- ):女,河南焦作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庆海(1963- ):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行政管理副研究员,硕士。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3期

.—— END ——.

相关文章

分类目录

最新发布

热读排行

热门标签

客服在线,微信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