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查重资讯 >> 论文写作范文 >> 基于地理期刊论文的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探析

基于地理期刊论文的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探析

发布时间:2019-06-01  点击率:0

一道试题所要求学生完成的思维任务或操作活动,都是置于一定的背景材料之中的。因此,高考地理试题为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试题背景材料,并且根据背景材料的内容设计合适的试题。公开发表的大学地理期刊论文的内容和数据具有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些论文逐渐成为高考地理试题背景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受其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以期刊论文为背景材料而设计的地理试题出现在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中,对高三地理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引起了广大一线地理教师的关注。CNKIchec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论文检测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但是,现有的研究要么是强调期刊论文作为背景材料的意义,指出试题设计需要注意的一般问题;或者是指出某道高考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出自哪篇论文,并结合论文的内容对试题的设问、选项设置等问题进行分析或质疑,就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结合同一考点,通过对比不同年份试题的对比分析,探讨以地理期刊论文为素材的试题设计方法的研究还不多见。
一、真题再现
题组一: (2014年广东文综第4~5题)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少
该地区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题组二:(2015年广东文综第11题)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
二、真题设计分析
1. 素材来源比较
从近年来出现的高考地理试题与高考模拟试题设计的背景材料出处来看,不难发现,命题者大都倾向于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三大期刊中选择相应的素材来设计试题,这当然是考虑到期刊杂志的性。这两组相邻年份的高考地理试题设计的背景材料均取材于《地理科学》杂志,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其中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11题取材的论文公开发表的时间离高考的时间比较接近。课题组成员在2015年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发现了2014年广东文综第4~5题的命题素材,在2015年高考前也从杂志中看到了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11题的素材,觉得两篇论文都与“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一考点密切相关,命题人很有可能会利用这篇论文的内容来设计高考试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对素材进行处理只是将材料印发给学生作考前复习。因此,不少学生对于该题的出现并不会感觉到意外。
2. 素材处理方式比较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可以直观形象地传递地理信息,从而显示地理事物的特征、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及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等相应内容。试题的三要素包括立意、情境与设问。高考地理试题的图像是情境的一种,它能反映试题设计的立意。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高考地理的能力要求之一,因此,围绕图像设计试题,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命的重点,这能很好体现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通过阅读现有的以期刊论文为素材的高考地理试题与模式试题,发现其中大多数的题目设计时都是选择论文上的图像作为背景材料的。高考命题专家对图像的处理和加工能力较强,所以以往的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图像大都是来自大学教材或参考图册,但是符合命题要求的图像不是很多。如果是统计图,其中涉及到的数据往往是来自统计年鉴等。由于时间与能力的局限,高中地理老师命制的模拟试题时更容易直接选取地理期刊论文中的图像。综合上述分析,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模拟试题,从可操作性上来看,命题都在设计试题是更多地倾向选取地理期刊论文中的图像。
两组高考地理试题取材的论文都是通过图像——统计图的形式,呈现研究区域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但是,在设计试题时,两组试题对图像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而不同的背景材料处理方式对考生的认知层次要求也不同。
题组一中的试题设计时选择了论文中的图像——高考地理试题中常见的统计图,设计成为一组读图选择题。这样设计的优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试题背景材料的信息与考生应答的直接关系,即考查考生通过读图来获取特定区域聚落空间分布信息。试题设计立意非常明确。二是由于统计图的直观性,完成试题的应答必须加工、处理的信息数量不算太大,属于狭窄范围任务。需要说明是试题设计是没有直接截取,而是将折线统计图修改为柱状统计图。尽管图像的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但图像的形态不一样。柱状图比折线图更为直观。
题组二的试题设计时并没有选择论文中的图像,而是直接选择了论文的研究结论作为背景材料,通过文字的表述,设计成一组读文选择题。试题设计的能力要求是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要求较高。这组题目信息量不大,属于宽泛范围任务,完成试题的应答必须加工、处理的信息数量太大。从高考后的试题难度统计来看,题组二的难度远大于题组一。
3. 试题设问比较
学习心理学认为,考生在高考中的应答,其实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结果的迁移。迁移成功与否,取决于考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试题背景材料的呈现方式影响到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试题的设问则直接指向考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过程要求,这主要体现为题目设问时行为动词的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个维度。在学校教育中,主要的认知过程维度是理解。
题组一的两道试题对应的认知过程分别是分析(区别)、理解(比较)。关于聚落的分布特点,题组一中的题只要通过列举关于从图像中得到的信息,让学生对选项进行区别;第二题则要求图像呈现的聚落分布的特点(主要聚落数量与海拔的关系)来比较选项中的四个地区。这种设计思路,在高考试题关于区域差异的比较中较为常见。与题组二不同,这组试题中并没有要求说明聚落分布特点的成因。因此,该题组的设计更具有參考性。
题组二对应的认知过程是理解(说明),同时题干部分通过理解(比较)的形式呈现聚落分布的特点,要求考生说明其的成因。正确选项的设置是依据研究者在论文中的结论。这道题的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过高,题目背景材料的信息量不足。这样一来似乎就是命题都能解释清楚如果进行判断。


来源:师道·教研 2018年2期

.—— END ——.

相关文章

分类目录

最新发布

热读排行

热门标签

客服在线,微信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