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检测样例–社会心理视角下的学术不端行为归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8 点击率:0
我们要在社会心理视角下对学术不端行为原因的分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Heider)的社会归因理论则是一个避不开的分析工具。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事件或行为成因的分析。海德在他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这本著作中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纳为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
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当然也可以用来分析学术不端行为,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化缺失或者社会化不充分现象(这里所指的社会是指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而下面我们所要用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法国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一书中的主要观点,正是从海德的归因理论中的内因、外因两条主线出发分析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含五个基本理论,而本文所要采用的是其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所谓的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着自己个体生存的基本欲望和冲动。它是以“快乐”为原则,是一个个体的心理力量的源泉和本源。它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生存和舒适快乐,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般不被个体所察觉。自我,是一种自己可以察觉得到的个体进行思考、判断、记忆和感觉的部分。它的追求是在在自身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的“自我”满足。它是以“现实”为原则,具有一定的理性意味。
而超我则是一种个体理想的和高级的部分,它是一种个体成长过程中内化了的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具有约束、监督自身行为的内在动力,一般也是不被个体所察觉的。正常的个体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向超我努力的,虽然未必达得到,但这是一种方向。
而绝大多数的具有学术不端行为者是介于自我和本我之间的,自身的约束力和监督几乎为零。并且明知这种行为会伤害个体机能,可是他们仍然在自身欲望和冲动下去这么做了。这反映出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在人格和社会化方面的缺失。而法国勒庞在研究法国大革命所著的《乌合之众》中的核心观点便是“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这本书是勒庞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堪称经典。
而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也可以用来解释新阶段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蔓延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功利性思潮,极大的解放了压抑了几十年的“自我本性”,但相应的社会上却没有建立起一套约束机制和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人性中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在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群体性、大范围的学术不端行为,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的学术不端行为也被查了出来,虽然国家的研究评价机制出现问题比如过分要求发论文的数量和等级,但终究不是主要原因。在这种大群体现象下,个性特质会被泯灭在共性意志下,能洁身自好的就较少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