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论文检测样例–防范学术不端论文发表的立体策略
发布时间:2017-09-14 点击率:0
目前,尽管大部分学术期刊在投稿系统中均发布规范学术道德的声明,但是收效甚微,尤其是对学术造假者约束不足。代写代发的中介更是无视声明,常常有意提供虚假信息,因此作者提供的基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论文的真实性。
首先,审核基本信息的完整性。有的作者未提供其余作者的信息,应当及时与作者联系,修改并且补充内容。
其次,审核基本信息的一致性。通过网络搜索,与作者单位网站核实所有信息。审核论文内容与作者标注的单位、研究方向是否一致;题目与基金资助项目是否一致;职称学位与基金项目是否匹配;联系电话号码属地与所在单位是否一致。
此外,审核基本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基本信息不一致的论文,要加强审查作者,及时联系作者,让其提供原始数据、基金项目扫描件、职称证书等辅助信息。为了保证联系的有效性,应该联系作者的所属单位,确认信息正确后,再进一步联系作者。同时,要加强审查通信作者以及其他作者信息,及时与他们联系,防止一些作者莫名奇妙“被署名”。
3.2 审稿时严格把关学术不端行为
3.2.1 充分使用多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首先,充分使用多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例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快速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对于重复率低于编辑部标准的论文,比对检测报告中疑似抄袭的来源文献,深入分析是否存在改写等隐形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注意存在不实参考文献的论文、提前检测的论文,以及多次被检测的论文(有的编辑部已经加入稿件追踪平台)。
3.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防范利用检测系统漏洞的学术不端行为
通过搜素引擎,例如百度、谷歌,输入低重复率论文的题名、关键词等,进一步排查[20]。笔者收到过一份来稿,其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重复率查询结果为12%,万方为5%,在百度学术中查找审稿者时,偶然发现其中一篇论文的摘要和来稿的摘要非常相似,带着疑问,笔者下载了此文,经过比对,发现引言、各级标题、图表、实验都非常相似,只是语言表述不一致而已,然而在论文的参考文献却未提及该论文,经查证该篇稿件为改写已经发表的论文。
3.2.3 借助专家的力量防范深度学术不端行为
遴选与论文研究方向相同、匹配的小同行,例如相同的3、4级学科[21]。首先,请专家确认论文是否在3、4级学科方向与专家研究方向相同,只有小同行,才能够凭借自身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客观地评价论文内容是否真实可靠,结论是否符合事实,有无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行为。其次,请专家确认是否能够在审稿周期内完成任务,在保证审稿专家有时间、精力的情况下,才能够洞察深度的学术不端行为。后,将编辑怀疑的内容提交至审稿专家,由审稿专家加以判断分析,从专业的角度有效地过滤抄袭、剽窃,粗制滥造,伪造、篡改数据等不端行为。笔者所在的编辑部在将论文送审之前与对审稿系统中“知悉标识”为“未知”的审稿专家电话联系,确认审稿事宜。如此,不仅提高了送审的准确率,而且极大地缩短了审稿周期。
3.2.4 出版前再审查
,二次检测。随着检测数据库内容增加,以及返修、编校环节不断修改,文字重复率也不断变化。因此,在刊发前及时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二次检测,能够有效防范一稿多投、抄袭剽窃新成果等行为。第二,增强与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一些作者等不及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未与学术期刊确认,转投其他学术期刊,导致一稿多发。发表前,应当与作者再次确认不存在一稿多发的情况。第三,多浏览其他学术期刊网站发布的新论文,防范抄袭、剽窃、一稿多发等不端行为。笔者所在的编辑部根据此环节评价作者信用等级,如果发现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等不端行为,那么作者将被评价为不被信任,其以后的投稿在五年内将不被接收。
3.3 加强主编监督机制
主编终审要发挥监督责任编辑以及审稿专家的职能。首先,检查责任编辑的审查情况,包括核实文字重复的内容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核实送审时是否回避作者现在或曾经单位(在读硕士、博士时的院系)的专家,是否回避作者曾经合作过的专家,核实是否存在责任编辑的“人情稿”,大程度地保证同行评议的独立性。其次,检查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对于敷衍、言之无物的审稿意见,要退回责任编辑,重新送审其他专家。终审时,如果发现稿件存在一稿多投的不端行为,除了退稿,还应当通知作者多投的另外几家期刊,撤销该论文。
3.4 论文发表后建立问责制度
论文发表后,建立问责制度,即“秋后算账”。发现存在学术不端现象的论文,首先问责作者,向作者所在单位通报其学术不端行为,从数据库中撤销其学术不端论文,将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记录到作者的诚信档案中,通过科研诚信档案的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公开,五年内不得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提高作者发表学术不端论文的成本。近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通过辞退解聘或撤职开除等形式严厉问责学术不端行为。
如果由于编辑个人疏忽造成学术不端论文发表,编辑应当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防范学术不端。如果是编辑故意玩忽职守,根据《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可以对编辑做出相应的处罚,从而约束编辑的个人行为。另外,学术期刊应当尽快针对界定编辑不端行为以及处罚,出台详细可操作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制定相关的处罚措施[22]。
及时撤换不负责的审稿专家,当前并没有针对审稿专家出台具体的处罚措施,可以参照《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与稿件管理》,慎重处理,及时撤换审稿专家[23]。
对于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已发表论文,终审的主编也需要反思防范不端文献的薄弱环节,总结下次终审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5 重视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是提高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术不端论文,找出其发表环节中的疏漏,如果是作者挖空心思加以矫饰,瞒过编辑、审稿专家、主编,那么找出学术不端行为隐蔽的原因,形成书面案例,提高防范能力。如果是责任编辑、主编疏忽,那么要接受教训,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如是专家疏漏,那么在以后送审工作中尽量避免送审该专家。尽管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通过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方式、方法形成案例,通过学术期刊的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分享给更多的同行,从而提高防范学术不端的能力,维护学术期刊的形象。笔者所在的编辑部曾经接到本刊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的第二作者的电话,要求撤销论文,原因是对该篇论文不知情,论文发表之前只是碍于作者情面,对论文稍微提出了一些非实质的意见,作者据此擅自加署其姓名。因此,本编辑部立即接受教训,在初审前确认论文所有作者同意发稿的意向,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陈志贤 黄仲一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362021 收稿日期:2016-12-31 修回日期:2017-05-25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