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查重样例–中暑防治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08-12 点击率:0
中暑,是指体温由于失控或调节障碍,被动地升高到42℃以上,超过了体温调定点水平的一种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程[1],是热应激症候群的总称或俗称。中暑对机体有广泛的损伤作用,可累及很多器官系统,导致功能和形态学上的改变,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会导致死亡。因此,对中暑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笔者在此综述中暑防治研究情况。
机体受到热应激后可以产生热应激反应(HSR),合成热应激蛋白(HSPs)。热应激蛋白可对细胞产生“分子伴侣”[2]作用。HSP70是热应激蛋白家族中含量丰富的一种,它赋予细胞或生物体从各种应激状态中恢复的能力,是对环境和代谢应激综合反应的代表[3]。在高温或强辐射热等特殊气象条件下,HSP70基因被激活,大量合成HSP70,使HSP70的表达水平升高。如果机体内热应激蛋白水平在应激状态下不能迅速显著升高,就会发生中暑。王书奎等[4]比较了9例患者发病住院时与治愈出院前的血浆HSP70抗原水平,发现HSP70水平升高较快的患者住院天数较少。
近年国内外学者认为,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在中暑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山莨菪碱对休克及内毒素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对肠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为此,唐文春等[7]对热应激大鼠预先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探讨其对中暑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山莨菪碱对热应激大鼠的体温调节无影响,而对热应激大鼠血压下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组大鼠各时段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山莨菪碱对中暑大鼠内毒素血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热毒平可用于治疗中暑。热毒平主要成分有黄芩、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甜地丁、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11味中药。动物研究证明,热毒平体外能直接灭活内毒素,对受内毒素攻击的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Ⅰ期临床试验表明,热毒平对于各种感染性发热内毒素血症,发热消退时间和血浆内毒素的清除等方面疗效显著。杨光等[27]认为,在中暑发病前及发病期间,选择性地应用抗内毒素药物对中暑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经试验发现,热毒平能显著降低中暑小鼠的肛温上升速率,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对于热毒平防治中暑的机制,认为抗肠道内毒素血症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热毒平能使中暑小鼠的排便数增加,因此认为热毒平抗内毒素血症的主要机制之一为“通腑泄毒”,即改善肠道循环,促进肠道蠕动,使肠腔内容物(包括细菌和内毒素)迅速排出体外;抑制肠道内细菌繁殖,降低肠道内毒素池中内毒素的量;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避免肠道细菌和毒素移位,从而减少其被吸收入血;改善和消除肠麻痹、淤滞状态,保持和恢复肠道正常生理功能。
随着温室效应加剧,高温天气在我国部分省市频繁发生,导致中暑人群增多。此外,部队在演习与训练中发生中暑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也引起了部队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暑的药物防治主要从热应激蛋白、内毒素以及细胞过氧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随着对中暑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对中暑防治以及新药的研发起到推动作用。此外,祖国传统中草药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利用传统中医理论研发出了一些有效且实用的新药物,为中暑防治与新药研发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