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9-02-04 点击率:0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经历了署名评审,即论文由博士生本人直接送给导师指定的校内、校外专家;到抽查部分论文进行匿名评审,由研究生院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抽查,抽查到的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寄送;再到全部实现匿名评审,论文由各院系教学秘书统一寄送。
抽查阶段的匿名评审,墓本上是名副其实的,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寄送,院系、导师和博士生以及评审专家之间不知道任何相关信息,匿名评审全面铺开之后,具体操作下放到各院系,操作越来越不规范,使得匿名评审形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师钦定评审专家名单。研究生院下发的博士答辩具体通知中明确要求:匿名评审过程中,导师应回避。按规定,院系应组成匿名评审工作小组,评审专家应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一些院系并没有建立匿名评审工作小组,具体事宜交由教学秘书去完成。评审专家也不是随机抽取,而是导师在专家库中亲自圈定。有的导师甚至直言不讳,说某篇论文水平太差,要找温和一点的专家来评。一些导师确定名单后.还要亲自联系评审专家。
导师随意增补校外专家人专家库。最早研究生院给各院系一个基本的专家库,导师不经过任何程序增补新的专家人库,增补的专家都是导师的熟人,等到评审时导师再圈定这些熟人。增补专家的理由多是,论文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库中的专家评审;还有的导师直言,人家请我们,我们也要请人家。更有甚者,个别博士生自己确定评审专家,导师完全认可,这些专家多不在专家库中,基本上就是一次性聘用。这也是变相的随意增补专家。随意增补专家为友情评审、温情评审提供了温床。能自己确定评审专家的多是单考班官员.官员把自己的特权伸展到了学校。然而这还不是匿名评审有名无实的最大障碍.因为这仅仅是极少数特权人士享有的特权,而且也是经由教学秘书寄送的,也算是在匿名的氛围中进行的,对整个匿名评审构不成实质性的损害,导师的全程参与是匿名评审工作名存实亡的根本所在。
匿名评审究竟有多大的匿名度。由于导师没有回避,从导师这个角度,匿名度为零。匿名评审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博士生与评审专家的直接联络,但是博士生要想知道是哪些评审专家也并非难事,因为每年导师圈定的总是那几位熟人,从师哥师姐那里也能知晓一二,或者旁听一次师哥师姐的答辩会,心里也就有数了。一部分博士生的的确确不知道评审专家是谁或者即使知道专家是谁也不会贸然去联络专家,从这个角度而言,匿名评审的匿名度有25%左右。而这25%的匿名度除了给博士生带来一点压力和紧张感之外,对实现匿名评审的宗旨没有任何实质效用。导师的层层铺垫已经决定了评审的大团圆结局。匿名评审到底匿在何处?只是论文封皮上和自评表上没有署名而已?
答辩高峰期,论文堆在办公室,教学秘书望论文兴叹,等待导师钦定专家名单,电话联系校外专家,确定具体寄送地点,联系快递公司,一周时间,要寄送大约30本论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匿名度几乎为零,又使这些工作前功尽弃,简直是巨大的浪费。匿名评审全面铺开三年多来,学院送出论文近千本.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校外专家否决掉一篇论文,是形势一片大好,还是匿名评审已走人怪圈?导师钦定专家名单,亲自联络专家,从一开始就为零淘汰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家呢,想枪毙,如何下得了手?一旦枪毙,日后如何面对老熟人,将来在学术界若以苛刻闻名,谁还会请你?有的专家私下里说,论文写的太差,真想毙了,可最终还是手下留情了。只要该枪毙的论文没有枪毙,匿名评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形式上的繁琐操作与几乎为零的匿名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友情评审照顾了导师的面子,迁就了劣质论文,却砸了导师的牌子,也砸了学院和学校的牌子,更使得学位授予工作丧失庄严性、神圣性。长此以往,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从何谈起?
- 上一篇:降低本科论文查重率的技巧有哪些?
- 下一篇:硕士论文查重率的降重技巧有哪些?